鄭文泉老師的「馬來西亞」
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鄭文泉老師著有許多馬來詞源學的文章。幾年前佛光文化把這些寫在「普門」雜誌的文章匯集成一本叫「馬來梵語」的書。
書裡面有很多有問題的見解,像在第162和163頁,有關「馬來西亞」的這一篇。文章的第一句話是這樣寫道的:
「馬來西亞」由Malay-和-sia組成,前者是Melayu(馬來由)的簡寫,後者則表示「屬於」的意思。說白一點,「馬來西亞」這個國家是馬來人的。
这是鄭文泉老師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因為據現有的資料,「馬來西亞」的「西亞」並不是梵語的屬格後綴「स्य」。
「馬來西亞」是法國人Jules D. d’Urville於1831/32年設計的名詞,d’Urville的寫法是「Malaisie」,原本是指蘇門答臘、爪哇、婆羅、菲律賓這些說馬來話的島嶼(Malay insula),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馬泰半島(Thai-Malay peninsula)並沒有在d’Urville的定義範圍。
同時d’Urville也設計了「Mélanésie」和「Micronésie」,這些地理名詞的構詞法是一致的:
Malay 馬來 + νῆσος (nêsos = island 島嶼)美拉尼西亚的「mélas」是指的是莱德克线以下的莎湖陆架原住民皮膚的顏色,而密克罗尼西亚的「mikrós」指的是島群裡個別島成員的面積。
μέλας (mélas = dark 玄) + νῆσος (nêsos = island 島嶼)
μικρός (mikrós = small 微) + νῆσος (nêsos = island 島嶼)
後來英國人把d’Urville的「Malaisie」英化成「Malaysia」。這個詞第一次是收錄在1883年第9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里面。在第15册(Loo-Memphis)的第323页:
. . . MALAYS (Orang Meláyu, “Malay Men”), the dominant people in Malacca and the Eastern Archipelago (hence often called Malaysia), where they are diversely intermingled with other race, and where they have represented the local cultured element for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 .第324页:
. . .This astonishing expansion of the Malaysian peoples throughout the Oceanic area is sufficiently attested by the diffusion of a common Malayo-Polynesian speech from Madagascar to Easter Island, and from Hawaii to New Zealand . . .英國人當時的Malaysian有兩個意思,廣義是指Malayo-Polynesian語系的人種(現在的用語是Austronesian語系)。有別於d’Urville的「Malaisie」,英國人狹義的Malaysia涵蓋了馬泰半島半島Thai-Malay peninsula和馬來島嶼Malay insula。 這個概念馬來人自己本身也有,只是他們叫「Melayu Raya」= 「Thai-Malay peninsula」+「Malay insula」=「大馬來國」。這裡「raya」是「大」的意思。
綜合上述的幾個點,「馬來西亞」的「西亞」的源頭只能是希臘語的「νῆσος」,是島嶼的意思,並不是梵語的「स्य」。
在同一篇文章中,鄭老師也認為「manusia」的「sia」是梵語裡面的屬格後綴「sya स्य」:
「manusia」=「Manu मनु」+「sia स्य」問題是,梵語的「manusia」是讀「manuṣya मनुष्य」而不是「manusya मनुस्य 」。「ṣya ष्य」是翹舌噝音,「sya स्य」是舌齒噝音。梵語是高度重視發音的語言,印度人不會「ष」/「स」傻傻分不清楚。
Comments